“保健品”和“保健食品”这两个词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被混用,但它们在中国语境下有着本质的区别,主要体现在法律定义、监管范畴和功能声称上:
核心区别:
1. 保健食品:
法律定义:具有明确的法律地位。根据《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》和《保健食品注册与备案管理办法》,保健食品是指声称具有特定保健功能或者以补充维生素、矿物质为目的的食品。它本质上是食品的一个特殊类别。
监管机构:由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(及其下属机构)进行严格的注册或备案管理。
标识:必须在外包装上标注“蓝帽子”标志(天蓝色保健食品专用标志)和批准文号(如“国食健注G/JXXXXXXXX”或“食健备G/JXXXXXXXXX”)。这是识别保健食品的最关键标志。
功能声称:其声称的保健功能必须在国家公布的27种允许范围内的保健功能之内(例如:增强免疫力、辅助降血脂、缓解体力疲劳、改善睡眠等),并且需要经过科学评价和审批。不能声称治疗、预防疾病。
形态:通常是片剂、胶囊、口服液、颗粒剂等类似药品的形态,但本质是食品。
目的:适用于特定人群调节机体功能,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。
2. 保健品:
法律定义:不是一个严格的法律概念! 它是一个通俗、宽泛的市场用语或俗称,没有专门的法律法规对其进行明确定义。
涵盖范围:范围非常广,通常泛指所有声称对健康有益的产品。它不仅包括保健食品,还包括普通营养补充剂如维生素C片、钙片(未申请蓝帽子,按普通食品管理)。
具有保健功能的用品:如按摩椅、磁疗仪、保健内衣、足浴盆等。
特殊用途化妆品:如育发、染发、烫发、脱毛、美乳、健美、除臭、祛斑、防晒类化妆品(这些有专门法规管理)。
消字号产品:如消毒剂、卫生用品(如湿纸巾)。
械字号产品:如一些物理治疗的器械(如某些低频治疗仪、血压计)。甚至一些声称有保健功效的普通食品。
监管:没有统一的监管标准。不同类型的“保健品”归属不同的监管类别和法规(食品、药品、医疗器械、化妆品、消毒产品等),监管严格程度差异巨大。
标识与声称:没有统一的强制标识(如蓝帽子)。 其功能声称五花八门,很多产品的宣传可能超出其实际注册/备案的功能范围,甚至涉及虚假宣传和夸大疗效(声称能治病),这是市场乱象的重灾区。
给消费者的重要提示:
1. 认准“蓝帽子”: 如果你想购买的是国家批准认可的、具有特定保健功能的食品类产品,唯一可靠的标识就是“蓝帽子”标志和对应的批准文号。没有蓝帽子的,就不是法律意义上的保健食品。
2. 警惕“保健品”宣称的疗效:任何声称能“治疗”、“治愈”、“预防”某种疾病的产品(无论是食品、器械还是用品),都是非法且不可信的。药品才能声称治疗和预防疾病。
3. 理性看待功能:保健食品的功能是调节机体、降低疾病风险,效果通常较慢,且因人而异,不能替代药物和治疗。
4. 了解产品属性:购买非食品类的“保健品”(如器械、用品)时,要看清它实际注册备案的类型(是“械字号”、“消字号”还是普通商品),了解其真实功能和局限性,不要被夸大的宣传迷惑。
5. 咨询专业人士: 如有健康问题,务必咨询医生或注册营养师等专业人士,不要自行依赖保健品。
简单来说:在中国,“保健食品”是一个有“蓝帽子”身份证、受严格监管、只能声称特定保健功能的特殊食品;而“保健品”是个大箩筐,什么都能往里装,但里面很多产品缺乏有效监管,宣传往往水分很大,消费者需要擦亮眼睛,尤其要认准“蓝帽子”来判断真正的保健食品。